默认冷灰
24号文字
方正启体

第十三章 册封大唐国师(2/7)

作者:蜀三郎
治国之道,可谓是茅塞顿开。

周羽分别从农、工、商、兵等几个方面大略讲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。

当然,他的这些观点都是综合了后世成功的经验,并结合当前世界与年代背景所作出的言论。

激进,但又不会太过超前。

最后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番点评与建议。

最初,朝廷官员一般都由贵族子弟担当,相当于世袭。

后来增加了乡举里选的方式,即由乡里一些德高望重的人选拔本乡贤士,往地方举荐。

到了隋朝,终于兴起了科举考试的雏形。

大唐创建之后,科举越发成熟,有秀才、明经、俊士、进士、明法、明字、明算等多种科目,考试内容有时务策、帖经、杂文等。

周羽根据历代科举的利弊,讲了自己的一些观点。

也就是后来比较成熟且完善的童试、院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。

不过,对于考试的内容,周羽也提出自己的观点,简单来说,就是不能养成学生读死书的习惯,必须要理论结合实践。

明清两代,就是因为八股文的盛行,导致读书人变得迂腐,甚至是丢失了血性。

因为时间的关系,周羽所说的内容大多点到为止,唐王听的那叫一个欲罢不能。

于是乎,盛情相邀周羽入宫,说要好好交流一番。

这一聊起来,唐王更是觉得受益无穷,专程找人在旁记录,将周羽所说的话全部记录下来,以便回过头来慢慢研究。

同时还找来一些朝中重臣,皇子等等前来听讲。

数日后,唐王做了一个重大决定:册封周羽为大唐国师。

对此,周羽倒也没有拒绝,毕竟国师并非实职,不需要像普通朝臣那样上朝,处理公务什么的。

唐王与之商议过,周羽时不时入宫,与他谈谈国事。

还有国子监那边也挂了一个虚职,有空闲时去国子监给一众学生讲课。

如此一来,周羽一时间名声大振。

吴咏川作为他收下的第一个门生,自然也很风光。

当然,他也很争气,凭着自己的努力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举了功名。

之后经周羽举荐,留在国子监担任助教,这也算是出头了,虽说只是七品官,但能留在国子监乃是读书人的一种荣耀。

而且,这只是刚刚开始,以后有的是机会升迁。

……

且说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
(←快捷键) <<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>> (快捷键→)